200907301436021.jpg    

以前我對歷史沒有什麼概念(現在也沒好到哪裏去),有關戰爭更是不想了解。但是不得不承認年紀越大除了有些習慣會改變,想了解的事物也會跟著改變。

 (就像以前不吃苦瓜,現在則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069_冷吱吱.gif  )。

 

一年前曾經看過一齣戲《我在1949等你》,令我著迷的不是劇中年輕新生代的愛情,也不是因為兩個摯愛被張晨光算計而分離兩岸50年的痛徹心扉。雖然沈海蓉因此恨了張晨光一輩子,但是張晨光還是愛她並暗地裏照顧了她一輩子...。

其中有一幕,就在張晨光彌留之際,沈海蓉痛哭,兩位硬底子演員也硬是逼出了我的眼淚,讓我跟著潸然淚下。因為時代的動盪,人在異鄉的他們渡過了悠悠50年的歲月,即使郎有情妹無意,但活到那把年紀,都已轉變成了相互的依靠。即使有再多的恨,也感受到歲月中有恩,只是沈海蓉到最後一刻才願意承認。

 

戰爭的殘酷而造成的大時代悲劇真的震攝了我。因為戰爭而必須跟親人分離幾十年,那是何等痛苦的事情。

於是又看了《不毛地帶》,主要是描述戰後的軍人如何開啟第二段人生並成為一個成功商人的故事。但學商的我對於書中提到關於石油、醫療、銀行、航空相關產業的專業卻一點都不感興趣,反而沈迷於主角在戰爭中及在冰寒的西伯利亞成為戰俘的悲慘記憶。

接著看了《追風爭的孩子》也讓我感動。

然後是這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龍應台上山下海搜集資料,大江南北尋訪倖存者,寫出史實說出故事。原來不只有抗日八年的慘烈,也有國共內戰的可怕與可悲。自己人打自己人是何其諷刺的事。

戰爭造成的苦痛與分離,在書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段落,都有自己的故事。在龍應台筆下讀來很能感受那個年代生離死別的悲哀及沈重。

當年很多人只是出門買東西從此回不了家,有人被騙去當兵至此相隔兩岸幾十年。在那樣的時代,一個留與走的簡單決定也就此決定了自己的一生。誰也沒料到這麼一走會與家人愛人分離,甚或走入歷史。

書中提到戰事或圍城,死亡人數都是以萬或十萬計,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
 

曾有五千多人的師生一起逃亡,邊逃邊讀書,後來有一位學生選擇不再繼讀走而選擇回家,留下了一本《古文觀止》成了珍貴的教材。一年後五千多人只剩不到三百人,而最後這本《古文觀止》在六十年後從台灣輾轉回到了身在大陸的原主手上。那是什麼樣的時代?

好巧不巧書中提到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時,電視剛好重演1976年所拍攝的舊片《八百壯士》,我因此認真的看完。後來看書才知道原來《八百壯士》劇終撤出的358名國軍不是轉移他地奮戰,而是成為戰俘分散到各地集中營做苦力勞動。而且在糧食、醫藥不足的情況下,餓死病死大有人在,倖存著廖廖無幾。

有時戰死沙場反而比活下來當生不如死的戰俘還幸運。

雖然看這樣書真的很沈重,但相對的也讓我更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接下來我又要跌入戰爭小說《異域》的歷史洪流中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野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