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    

從健行筆記知道了「聖母峰之死」(舊版名為「巔峰」),從「聖母峰之死」又知道了另一本「九死一生」。

兩本書的作者都是在1996年5月震驚全世界的聖母峰山難中倖存下來的人,當年因暴風雪而奪走了八條生命,其中不乏享譽國際的頂尖嚮導,是有史以為最嚴重的山難。

聽說「聖母峰之死」裡面對描述了台灣隊的不專業,間接拖累了其它隊伍。不想被動的有偏頗的觀感,所以我決定從「九死一生」先看起。

「九死一生」的作者高銘和,從如何愛上山說起,爬山帶給他的滿足讓他爬遍全台或世界,甚至因為對山的迷戀而家庭離異,說他是山痴都不足以形容。最終的聖母峰是一個目標,但龐大的資金需求讓他必需到處找贊助,尋求想登世界最高峰的人一起組成登山隊。只是這個登山隊成員似乎經驗不足,在行前並沒有足夠的練習,而身為號召人的他因為工作的關係也沒有足夠的時間督促隊員們,於是他們就這麼出發了。

對於登聖母峰需要如此龐大金額的門票(申請入山以美金約25,000起跳!),而且從山腳下開始還要兩三個月的時間適應高度,這些從書上得知的我是驚訝的。原來想登上世界最高峰8,848公尺,不僅僅非一般凡人能做,還得要真正的有錢有閒(誤)。

我只要上到海拔超過三千,高山症的症狀就會逐一而來(就是這樣讓我不敢爬大山,不然我好想登大山啊),實在難以想像8,848公尺到底怎麼樣的一個世界。

從抵達加德滿都開始,再到基地營、冰瀑、一號營、二號營.........慢慢上升的海拔,漸漸適應的高度,跟著書上的描述、每個人的適應狀況,讓我越讀越有親近聖母峰之感。只是最終只有高銘和一人獨登成功,其中還有一人因此喪命。

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上山不是終點。安全下山才是。因未在時間內下山,遭遇的暴風雪讓他困在零下60度的山上一夜,雖然奇蹟倖存但也失去了鼻子與手腳指。曾經有人問他:「如果再來一次,會再爬一次嗎?」他回:「不會。」

是啊,任何事都沒有健康與生命來得重要。

聖母峰真的不是喊喊想去就能去的地方,隊員裏大多數沒有真正足夠的登山經驗,事前又沒有足夠的訓練。當我們參加任何的活動,不是只有帶隊者要負責,參予者本身也要對自己負責,量力而為才能讓自己平安、同時不拖累團隊。

 


 

聖母峰之死 

「聖母峰之死 Into Thin Air」是另一隊的隊員、同時也是美國戶外雜誌記者的Jon Krakauer在同一天登上了聖母峰並全身而退所寫下的書。他憑著自己的記憶,同時也詢問每個生還者當時的印象才完成了這本書。但他自己也說了,高山反應讓人變遲鈍、甚至幻覺,連他自己後來對照也發現自己有記憶錯誤的片段。

當然對於書中描述的正確性不只有高銘和提出了反駁,還有其它人也提出了質疑。

看完「聖母峰之死」裡描述台灣隊兩個人的不專業拖累了其它三十幾個人的速度,但我的疑問是,難道其它商業隊為了賺錢而招收想頂登的人,那些付了錢的人其中完全沒有不專業的問題?

Jon Krakauer也無法理解為何高銘和在得知隊友已逝時沒有下山,仍繼續上山,猜想著也許是文化不同。但高銘和在自己的書中有提及,他知道有人已經在處理,其餘隊友也告知他可以繼續上登。這點我倒不覺得繼續攀登有何不可,並非冷血,也非文化不同。只是付出了那麼多,我可以理解想要成功的決心,而且如果「九死一生」書中所述為真,已有人協助處理,那下山也沒有多大的幫助,況且其餘隊友早已放棄攀登。

只是決心過了頭,沒有在及時的時間內下山,使得摸黑還在半途上,連雇用的雪巴人都棄他而去,雖然幸運生還但也因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兩本都很好看,讓你瞭解人類真的很渺小,沒有人定勝天這回事,只有大自然不與你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野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