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啟程一個人的小旅行。
一早先繞個路到八德買無名燒餅(古哥大神馬祖大餅/八德無名燒餅),現做的燒餅油條評價頗高,必需嚐嚐。
它的燒餅好特別,有一種說不出的香氣,與一般燒餅味道不太一樣,好吃。至於油條就有點不夠脆了。
另外也包餡的燒餅,分別買了紅豆、芋頭、花生,但我放太久才吃,餅皮都軟掉了,所以燒餅我就不予置評了。
今天決定整天步行,公里數不嫌多,於是車停大溪公園旁,繞一圈走大溪橋再去月眉的古宅。清晨的大溪橋沒什麼人,多了幾分閒情。
以前都沒注意原來橋上遠望也滿美的。
這是下午回程時拍的,遊客雖多但橋面夠廣走來也是悠哉。
從武嶺橋頭的加油站轉進月眉,走到李騰芳古宅可還有一小段呢。經過一長段民宅來到空曠的田地,吸睛的古宅就在眼前。
首先看到大厝的背面,白牆烏瓦上下分明,燕尾屋脊優美的弧線,較低矮的兩廂護龍則在左右從列。
美極!
只不過是古宅前的入口就已愛上。
古宅旁的土角厝,怕傾斜而用木頭頂住,希望能撐得住啊。
古宅門口的解說員很熱心。
清代李家輾轉遷至大溪定居,經營米穀買賣經商有道,宅邸於1864年落成,1865年李騰芳中舉,於外埕增設桿座。
有定時導覽可參加,但因為我來的太早還得等,所以直接借免費導覽機,參觀也都不收費,而且也有無障礙空間。
書房。
今年九月才跟家族旅遊去了台中霧峰的林家花園,李騰芳古宅為國家二級古蹟,雖比不上林家花園規模來的大,但週邊皆為稻田,沒有現代化建築當背景,更顯古宅的清幽靜謐。
山牆上的「懸魚」又稱為「垂魚」,有避火的寓意。因為古代房子最怕的就是火,而魚生活在水裡,有滅火的作用。另外,以現在的說法就是取其諧音,希望「年年有餘」。
燕尾屋脊,脊端呈燕尾分岔,傳統為廟宇及舉人以上官宅才能使用。
仔細看,上頭刻的可是琴棋書畫呢。
三通五瓜,即為三根通樑、五個瓜筒所組成之棟架(支架)。
日井。
龍井,廳堂與外護龍間,以左青龍、右白虎定律,左側稱為龍井,右側為虎井,為家中婦孺子孫平日休憩遊玩場所。
中庭。
廳堂掛著文魁匾。但魁卻少了一撇,是在告誡後代不要強出頭,實在經商,謙虛謹慎。
氣派的廳堂。
模型可見完整的古厝,搭配山水綠地,農村的美好。
再回望古厝,想不到聽著導覽慢步欣賞,我竟在這待了快兩個鐘頭。推廌大家可以來這個古宅走走,我個人很喜歡~。
古宅外的田邊小路我很喜歡。
看得出來地方社區有在經營此區,這個歇腿的亭子真好,我還真的在這坐了一會兒,今天的太陽曬的很舒服。
短短150公尺的月眉古道早已沒有古味,只能尋跡往老街去。
就在還沒到老街的中途,因為突然不想一下就進去吵雜的老街,索性在小巷亂走,意外發現這裏是「迷宮巷」,這數條狹小曲折的巷道也被當地人稱為「后尾巷」。
而且在巷內的牆上還有導覽地圖,也是觀光上的用心啊。保留在地文化與風俗民情才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
唉呀呀,我最喜歡穿梭在小道巷弄間了,而且又意外發現鳯飛飛的老家原來就在巷弄裏,就去探索一下吧。
這時又要歐露一下maps.me了,想在迷宮巷不迷路當然要靠地圖,但google map卻沒有迷宮巷的巷弄地圖,但是maps.me有!
看來鳯飛飛老宅還有人居住,就不打擾了。
很多時候往往都是這樣,有歷史的東西在左鄰右舍眼裏只是稀鬆平常、生活中的一部份,拿來方便自己使用似乎也理所當然,殊不知有侵佔他人之物之嫌且也不雅觀。
該真的好好坐下來歇歇腿了,品香世家的豆皮好好吃。
經過中正公園欲走大溪橋回去牽車,又驚喜發現原來公園裏還藏了一個神社。
注意看上面的題字。
大溪神社,民國二十一年(昭和7年)啟用,戰後神社廢止,並陸續拆除原有建物。民國54年(1965年)在拜殿原址上建立涼亭 - 超然亭。超然亭的基座就是昔日神社正殿的礎石。
之後整修原參道並新設5對石燈籠,也將原有石燈籠集中安置於參道旁至今。沒注意的話可能會以為怎麼隨便放石塊在旁邊XD。
原本計劃是要爬個小坡及御成古道走到齋明寺,想說不到10公里的路程跟本小case嘛,但沒算到的是在李騰芳古宅逛了近兩小時沒休息,小巷又亂鑽走了一段,此刻背著重背包的我累了啦。(帶了個大柚子出門假裝自己去郊遊,結果出門忘了先剝好又忘了帶刀子,只好跟品香世家借,噗~~)
還是乖乖回去牽車開上齋明寺就好,哈哈哈。
還好開上去,雖然齋明寺位於路不大的路底,但停車場超大的啊。
齋明寺創立於清朝道光末年(西年1840年),供奉觀世音菩薩,為「台灣宗教百景」,大溪最古老的佛寺,市定三級古蹟,也是全台唯一珍藏宋版《磧砂藏經》影本的寺廟。
而這裏出乎我預期的悠靜!!
1925至1999年住持使用之辦公桌。
而這裏有著近來爆紅的清水模建築的齋堂,每個年輕妹妹都像網紅似的狂拍。
但比起清水模建築,寺後這片與極簡風禪堂相對的綠地讓我更喜愛,尤其此時的光影,美極了啊。
延伸閱讀: